你那么努力,为什么没有带来改变?
日期:2021-04-07 浏览

我们常说:想法变了,做法才会变,别人和你的想法不一样,做法自然也不一样。真正的想法的改变也是需要思考的层级上发生改变。

人的思考是分逻辑层次的,一个人大脑也分理解层次,由罗伯特·迪尔茨(Robert Dilts)整理,在1991年推出。理解层次是一套模式,因为它可以用来解释社会上出现的很多事情。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任何事情的时候,都分为个层次,它们分别是:


1.精神

我与世界上其他人、事物的关系。一个人的人生的意义。如果找到自己意义所在,就能解决动力不足、迷茫困惑的问题,人生往往是个找意义的过程。


2.身份

一个人或者一家公司怎样看自己(我是谁?)。给自己定位,或者描述出自己的定位。承接“精神”层面的意思,便是“自己准备以怎样的身份去实现人生的意义”。

就如很多员工,做员工时工作平平,公司给了很多条件也没什么成绩,但做了老板,很多想法都不一样了,更兢兢业业,反而能把潜力发挥出来,因为打工思维一旦变成老板思维很多做法不一样了。

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别人现身说法,即使再有道理,如果自己不能在身份上换位思考,也不能体会其它角色身份上的行为特点。


3.信念、价值

为了配合上述的身份,我需要有一套怎样的信念和价值?

每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,必然地已经有了一个不自觉的身份,亦已经有了一套相关的信念与价值。它们决定我们做每一件事的态度。反省整个人生时,一个人才会想到身份和信念/价值的问题。在每天的生活里?,持着一套信念和价值去处理每一件事。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信念/价值层次问题是:

为什么做(或不做)?

为什么选择做这件事,不做那件事?

为什么做这个工作,不做那个?

做(不做)这件事有些什么(重要)意义?

做(不做)对我有什么好处?

……

我们经常觉得和谁在一起,三观一致与否很重要,也是这种价值观的体现,归根结底,精神、身份、价值观是潜意识层面区分我们在这世上和别人不一样的根本原因。


4.能力

这个层次涉及到一个人做成一件事的技术和方法。我们一般说的能力,表面上指的是技能:懂英文、会用电脑、用某种技巧做某事。选择能力、情绪控制能力也列入这个层次。

能力往往是种方法论,我们能不能成事,不仅要想到,也要做到,思维到了,只有行动跟上,也能真正做到。方法论中包括如何去做,怎么才能做成,需要找到方法,刻意练习。能力强的人容易做成事,也能形成一定的自信更好的坚定自己的价值观,也更能认可自己的身份。


5.行为

这个层次所指的是“做什么?”、“有没有做?”,即能力的挑选和实际发挥,也就是在环境中我的实际运作。行为是方法论引导下的动作,公司的管理制度,考勤、KPI、行为规范…都是简单明了的指导。


6.环境

“环境”包括了所有身体以外的条件。世界上的种种人、事、物、时、地、金钱和设备等都属“环境”。

由环境到能力的低三层我们每天都有意识地接触到,所以是由意识所主导的,由信念、价值到精神的高三层,我们日常很少刻意地去思想,所以往往忽略了,其实,我们在人生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被这三层所主宰。它们由潜意识所控制着,往往不容易说得明白,却是人生成败苦乐之决定因素。可以说,环境至能力的低层,只不过是上三层的映射或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显示而已。

当自己发觉和外界的差距,想要做改变时,会做很多努力,但常会感觉自己已经很努力了,为什么结果仍然不理想呢。

为什么我跳槽了很多次,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行业,理想的单位呢?

为什么人家都有那么多好习惯,而我做事都是三分钟热度呢?

为什么看人家轻轻松松就选对了高价值行业,我的行业就辛苦?

为什么有人能对工作充满热情,而我就是不喜欢我的工作呢?

……

类似这些努力改变效果不佳,我们每天都会遇到。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只是自己能看到,能想到的在较低三层次去努力解决,而很少能想到去改变上三层的思维。

个人的最高(或者最深的)境界是身份,所以,一般情况下往往只用到理解层次中较低的5层。层次越低的问题,越容易解决,所以当我们不顺时,很容易想换个环境,也很容易想去学点什么补充一下能力,也很容易理解一些好习惯,比如早睡早起,这是比较容易想到,也容易做到的事,比较能“打动”人。

生活是具体的,所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也多是环境及行为层次的问题,当在下三层进行改变时就容易看到效果,我们只要去早起就能看到一些成效,只要健身一段时间,也很看到变化。但当问题是在信念或身份的层次时,解决便较为困难了。一般来说,一个低层次的问题,在更高的层次里容易找到解决方法。反过来说,一个高层次的何题,用一个较低层次的解决方法,难以有效果。所以,我们在早起、健身、健康生活一段时间后,会觉得自己何必那么辛苦,我那么努力的意义何在,有时候找不到意义,会自己感动自己,慢慢在有一个契**破了建立的习惯时,又去故态复萌。

人对离自己很远的事容易无感,很难有长远的目光,但很多都是长远的目标影响现在的行为。所以,很多培训都会有什么:想像你只有6个月的生命,你最想做的事之类的引导,引导大家做人生思考和自己内心真正想做的事的思考。

一个人做任何事,如果能将6个层次都一致连贯,他便会身心一致,全力以赴地去做,既开心,又有效果。反之,事情不成功,有压力或情绪,定是6层之中有不协调的情况出现。

而我们在改变时更多的是在一个层次,甚至一个点上玩命努力,如果看不到效果,只会在这个层次上找更多点、更多方法,这样的努力不能说完全无效果,但只在单维上努力需要费极大力气,运用很多技巧,收效却不一定很高,因为你如果找不到更深层的原因,就无法找到持久的动力。

和跳槽一样,有很多人,在工作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,实在熬不下去,觉得没有坚持下去的任何理由,跳槽过去,很快就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,如果能从不同层次思考,可能就知道,问题也许并不仅是甚至并不是出在环境一个层次上,只在一个层次上改变不一定带来的整体改变,而需要整体改变就要从系统改变问题。

理解了思考的逻辑层次,我们就知道:

比如为什么选择比努力重要?因为人的思想层次的思考比下三层的环境、行为、能力还要高。

为什么做的不错的时候,也会突然心生厌倦,不知道是不是应该继续做下去,因为如果失去了价值观、信念,找不到工作的意义,即使能力层次上没有问题,也不能取得非常好的连续的动力。

为什么我很多习惯坚持不下来,因为我没觉得这个很重要。

……

任何一个人都是复杂的系统,要用全面系统的思维去考虑。如果我们的努力并没有带来改变,或者觉得努力成效不佳,就应该看看是不是要从其它层面找找原因了。只有我们真正思想上想改变,才能在行为上改变。所有方法论的变化都代替不了价值现的变化。

愿我们都能从多层次上不断精进,越变越好。